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省民办同类院校中开设时间最早,作为我院的核心专业、优势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生,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校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016年获批校级一流建设专业,2021年获批省级一流建设专业。截至2022年7月,有12届毕业生2418人,在校生1667人。本专业主干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基础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办学特色鲜明,具有“专业+外语+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熟的“三纵三横”实践教学体系、深厚的地方文化研究平台、“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教学设施建设、过程评价为核心的学业考核体系等。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西安,面向西部,服务陕西,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字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创意写作、行政实务、对外汉语教学、民俗与文化、语言文字应用等工作,成为汉语言文学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高举“立德树人”旗帜,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58人,其中终南学者1名、首席教授3名,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高级职称占比4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8名(含在读),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5名,硕博比高达91%,教师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美国俄勒冈大学等一流高校。教师团队凝聚力强,名师荟萃,梯队合理,形成教授带头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课程组,建有跨文化、区域文化与文学、应用语言学、创意写作、非遗与民俗等研究中心。
四、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形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外语+技能”,具体指以“‘语言文化’核心素养+‘听说读写教’五大能力”为目标,辅以阶梯式英语与现代化技能教学,学生具备多文体、多媒体表达能力。基于产出导向和实践能力提升要求,构建了“公共能力训练+专业能力培养(创意写作、教育教学)+第二课堂实践”和纵“基础+提高+创新”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书院读书会”“春秋诗会”“中华经典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外书法交流”等活动。
图3 中华经典诵读大赛
图4“秋天,我们一起收获”诗歌吟唱大赛
图5 文化考察实习汇报展
五、专业建设成效
2021年11月,本专业被评为省级“双一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大实践教学,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保障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打造专业核心课程群,将思想政治建设贯穿到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考评奖励机制,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生发展方面,激励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竞赛,建立竞赛培训教育教学体系,配备专业“双创”导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图1 西安翻译学院省级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图2 创意写作基地
图3 西北地区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培训基地
中华文化概论“课程思政”文化考察
书法教师指导
六、人才培养质量
本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优势,毕业生在各类学校、媒体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及编辑、宣传等相关工作,其中不乏企业家、作家、教师、公务员、媒体人等佼佼者,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用人单位反馈本专业学生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文化传播和中文教学、沟通和协调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与岗位适应性,能在短时间内成长为业务骨干。本专业不少学生考取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在追寻知识的路途继续前进。
图1 2009年级毕业生左右,作家
图2-2011级毕业生王思佳 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专业研究生毕业,公务员
图3 2012级毕业生刘宴全,企业家
图4 2015级毕业生吕叶,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
图4-5 2015级毕业生吴淑琴,江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研究生毕业录取为江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图6 16级1班林以诺辽宁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图7 2017级毕业生魏舒 西北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研究生
图8 2017级毕业生齐琦琪 陕西理工大学学科语文研究生毕业